​​​​​​​​​​​​​​​​​​​​​​​​​​​​​​深圳康源久远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PEG 双抗ADC技术 (P-BsADC)

ADC技术在过去十多年内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ADC对实体瘤的治疗,特别是对低表达靶标实体瘤的治疗还远不尽人意。有研究显示,在治疗实体瘤时的任何时间点,注射入体内的ADC只有不到1% 的注射剂量才能真正到达肿瘤目标靶点(Contributions in Oncology, 1988; Vol.32, pp81,Figure 2)起到杀伤作用,而实体瘤癌症患者又占癌症患者总数的90%以上,显然ADC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有待突破,同时也存在着巨大商机。

 

由于传统基于IgG 结构的ADC分子量太大,普遍存在着肿瘤组织穿透性差,治疗实体瘤效果不佳的缺点。这是因为注射入体内的完整抗体类药物通常需要克服以下三大障碍才能与肿瘤细胞结合:首先,虽然肿瘤血管一般比较leaky,但肿瘤组织附近血管往往会被挤压成扭曲或坍塌状态,在加上逆流运行移动tumor 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具有刚性结构的IgG based 抗体药物(分子量为150kDa左右),非常难以从血管内穿越或渗透到血管外;其次,血管到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各种纤维基质,由此引起的物理屏障障碍对较大的完整抗体分子的穿越非常不利,比如胰腺癌肿瘤组织有高于90% 纤维化基质,这就使得抗体类药物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非常差;胆管癌,结肠癌大部分癌组织也都有很高比例的纤维化基质,抗体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DOI: 10.1136/gut.2010.226092)。最后,当抗体药物从肿瘤血管内利用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效应富集到肿瘤部位、但还没有到达肿瘤细胞时,ADC药物分子会与肿瘤基质或Stroma 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表达同样抗原的细胞结合,从而使药物在到达肿瘤细胞前被消耗或被富集于血管周围的肿瘤微环境,无法到达肿瘤内部深处,产生所谓的结合位点障碍(binding site barrier或BSB)效应(Kenji Fujimor et. al.1990 J NucIMed, 31, p1191)。抗体分子与抗原的亲和力越高,越容易产生这种BSB效应(Gregory P. Adams et al. CANCER RESEARCH 61, 4750–4755, June 15, 2001),这是因为肿瘤基质、Stroma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上抗原的表达水平并不一定高,亲和力高的抗体更容易与肿瘤基质及肿瘤微环境细胞结合而加剧BSB效应。也正因为是基于这样的发现,有人试图利用相应的抗体药物与ADC联用,用抗体药物先占据血管周围的结合位点,然后再注入ADC,以此来改善BSB效应,从而提高ADC对实体瘤的穿透和富集,增强治疗效果(Bordeau, Yang et al. 2021, Cancer Res 81(15): 4145-4154; Jose F. Ponte et al.Mol Cancer Ther; 20(1) January 2021)。 也有人试图通过血管系统促进剂(angiotensin II,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terferon, and interleukin 2)等方法来改善血管渗透性和血流畅通性,提高抗体类药物对实体瘤的穿透和富集能力(Cancer Biol Med Vol 18, No 3 Month 2021), 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康源久远双抗ADC中的双抗部分的分子量仅为传统抗体的1/3, 加之PEG是一个柔性的结构,所以更加容易穿越肿瘤血管进入肿瘤深部。此外,康源久远双抗ADC是一个被聚乙醇化的单链双抗ADC,组成这个双抗ADC的两个单链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都因Pegylation的空间位阻而有很大下降,这有利于克服结合位点(BSB)障碍。有研究证明,PEG化的单链抗体与同样分子量的单链抗体比较,甚至与比分子量大一倍的单链抗体比较,肿瘤组织穿透富集能力提高3到5倍(Susanne Kubetzko,et al. 2006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81 (46) p35186)。这些数据,加上康源久远自己的数据都进一步证明了康源久远PEG化的双抗ADC有利于对肿瘤组织的穿透和富集,实现治疗实体瘤的突破。

 

康源久远双抗ADC的另一个特点是没有Fc,因此不会有任何Fc/FcγR 介导的脱靶毒性,比如ADC被巨核细胞内吞产生的毒性;也不会因与正常细胞上mannose receptor结合而产生脱靶毒性,小分子毒素是直接链接在PEG上,在人体内循环时非常稳定。与传统的ADC非均一偶联技术相比,康远久远的双抗ADC的DAR值是均一的,这进一步保证了药物的安全性。同时,由于康源久远双抗ADC没有Fc,不会存在Fc-FcRn介导的内吞后被外排(recycle)的现象发生。

 

PEG化的ADC有着很好的水溶性,PEG还可以屏蔽ADC分子电荷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吸引,降低与正常组织的结合,降低非特异性内吞造成的毒性(Lyon, R. P. et. al. 2015, Nat Biotechnol Vol. 33 (7), 733-5; Mol Cancer Ther; 16(1) January 2017; Simmons, J. K. et. al. 2020, Toxicol Appl Pharmacol, 392, 114932;Cancer Res; 78(8) April 15, 2018, P2115-26)。与单抗ADC相比,康源久远双抗ADC对肿瘤细胞有着更好的选择性。总之,康源久远双抗ADC相对于传统单抗ADC技术来说,具有更强的肿瘤组织穿透性,没有任何Fc介导的相关毒性,内吞和溶酶体输送效率更高,能更有效的、选择性的杀伤癌细胞,突破对难治的实体瘤的治疗,达到传统单抗ADC无法达到的治疗效果。

 

在工艺上,传统的基于IgG 结构的ADC技术,大部分是通过二硫键将药物连接在抗体上,这个技术应用于双抗ADC的制备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康远久远的双抗ADC技术是把药物直接连接在高分子PEG长链上,所形成的聚乙二醇偶联药物(PEGylated drug conjugate)再与融合蛋白双抗进行定点连接,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ADC技术在制备双抗ADC中的不足。

 

就作用机制而言,双抗ADC可以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第一种是靶向两个相同抗原但不同的两个表位。第二种是靶向两个不同的抗原。第一种形式在与靶标结合时可以形成类似网状的结构(John Y. Li et al.2016 Cancer Cell 29, 117–129,),由此可以获得较好的内吞和溶酶体输送效率,这类双抗ADC对低表达肿瘤细胞的杀伤更有效。第二种形式虽然不能形成网状结构,但与单抗ADC相比,双抗ADC结构介导的抗原密度的增加或协同效应可以有效的提高内吞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双靶标双抗ADC可以产生更好的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可被用于单抗ADC因可能产生on-target 毒性而无法成药的靶标。目前以上两种双抗ADC形式的PEG化的技术的优势在康源久远的实验室都已得到验证。

 

康源久远基于PEG的双抗ADC(P-BsADC)专利技术是集PEG、双抗和单抗ADC三种顶尖生物技术的合并和延伸。用PEG取代抗体中Fc部分能让我们充分发挥PEG的成药性,安全性,选择性,长效性和肿瘤组织穿透性的优势。将小分子药直接连接在PEG上而不是在抗体上,可以使药物在人体内循环中保持稳定,只在靶细胞内被释放。这样就避免了将小分子药物直接连接在抗体上带来的种种缺陷以及Fc引起的毒性,实现传统ADC抗体技术难以实现的目标,改善ADC的成药性和治疗窗口,扩展ADC应用的范围,突破临床上对实体瘤的治疗。除此之外,合理的双抗选择将增强双抗ADC的选择性,扩展靶标范围,使单抗无法成药的靶点转变为可成药的靶点,达到单抗ADC无法达到的目的。这是一个开创性的邻域,也是康源久远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以下简单阐述康源久远基于PEG的双抗ADC(P-BsADC)的一些重要特性和优势:

 

1)    康源久远双抗ADC(P-BsADC)的构架是全球独一无二的。P-BsADC中抗体部分分子量只是具有刚性结构的传统ADC的1/3,加之PEG的柔性,整个分子具有更好的肿瘤组织穿透和富集能力,有利于突破ADC对实体瘤治疗不理想的困境;

2)    P-BsADC没有Fc,也就没有Fc介导的毒性,比如与正常细胞的FcγR结合或与正常细胞的mannose receptor结合产生的毒性;

3)    P-BsADC没有Fc, 不会在endosome sorting中像传统ADC那样与FcRn结合后被外排(Fc-FcRn介导的外排是传统抗体延长半衰期的机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P-BsADC内吞后溶酶体输送效率要比传统ADC高。

4)    P-BsADC是把药物直接连接在PEG长链上,所形成的聚乙醇偶联药物(PEGylated drug conjugate)再与单链双抗融合蛋白进行定点连接,这样就可以精确的连接多个小分子药物,得到的双抗ADC是一个单一组分的药物,在工艺上比生产传统双抗ADC有着绝对优势;

5)    与单抗ADC不同的是,在与两个相同抗原上的两个不同表位结合时,P-BsADC有能力与靶标形成网状结构, 进一步提高内吞和溶酶体输送效率;

6)    用于制备P-BsADC的两个单链抗体分别为常规抗体结构中轻链与重链中识别抗原的可变区。这两个单链抗体与PEG-小分子毒素偶联后形成的双抗ADC对靶点的亲和力会有所下降,这有利于:1)克服ADC的结合位点障碍(binding-site-barrier),提高肿瘤组织穿透能力;2)因为正常细胞上的相同靶标的表达量一般都会非常低,较低的双抗ADC的亲和力有利于对目标肿瘤靶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7)    P-BsADC因PEG的位阻作用,存在具有干扰小分子毒素诱导的与正常细胞结合的能力,降低由ADC中payload诱导的毒性,比如 T-DM1中小分子毒素DM1存在着与细胞表面 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 5结合诱导的严重肝脏毒性;

8)    P-BsADC 因内吞和溶酶体输送效率高,低DAR值就有很强的杀伤力,这有利于在临床上提高剂量,克服binding-site-barrier,对实体瘤的治疗至关重要;

9)    PEG对蛋白质的包裹作用进一步降低双抗ADC中蛋白部分的免疫原性,避免因免疫原性导致的剂量浪费及毒性增大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非特异性内吞造成的各种各样的脱靶毒性

10)  PEG可以延长融合蛋白的半衰期。


​ 了解更多技术